——《话情》之十一
什么是真爱,每个人定义有不一样。谁又能说自己正经历的是真爱呢?。。。。如果说生死不离,谁又能去证明不离不弃?
这是一个名叫“缺陷-不能说的秘密”的网友,针对我的微博“情感受伤,实际是一种自恋受伤。这与我们对自己或对他人的赞赏并理想化是密切相关的。一个人越缺乏自我肯定的信念与价值感,就越会把嫉羡目光投向他理想自我的对象。当这个理想对象(有理由)离他而去时,他可能陷入彻底的崩溃,而产生很多恶的内容——如自恨或恨人,攻击或报复”所发表的感慨。
针对我“就情感伤害而言,可能受伤害的来路各异,要么是加害方的诸多恶劣或缺陷,要么是受害方的诸多缺陷。但不管创伤源自何处,有一点是一样:不做受伤者或不沉溺于悲伤,绝对是取决于受伤害者,而非伤害者一方”的微博, 网友“缺陷-不能说的秘密”继续感慨:一个女孩子,我不想全身心投入男女之情,可是每次我都那么在乎,好像我整个一缺爱型。怎么办?求老师指点。
我也犹生感慨,首先是名字“缺陷-不能说的秘密”本身给人的触动,让我联想到很多。在人们不停地追求名利、公平、权力、富有、安全感、平凡、超越…的背后,其实有着更深的追求——消灭缺陷,或隐藏缺陷。现代的许多人,为何幸福不起来,正是对虚荣、富贵、完美的幻想与执着,对此必须无视或掩饰人性的局限;许多人又为何罹患神经症,也正是对自身缺陷的敏感、恐惧的态度,对此是需要为隐藏而建立强大的防御措施。这两者都是极其耗损人的能量的。凡不能说的秘密,人都必得花费心力为它守护,这是具有风险的辛苦事。而守护缺陷,我们需要建造很多虚假的美丽,这更是很累的差事。是人,就有人性的局限或缺陷,但是什么在驱使人要隐埋缺陷,是什么不让人真实地活呢?
网名“缺陷-不能说的秘密”本身回答了这一提问:缺陷犹如不能见光的魔鬼,人都不喜欢缺陷。实际,每个人的内心深处是害怕受伤的,亮出缺陷,等于面子扫地,或招惹攻击,所以把缺陷埋进心底,就没人看得见和伤得了我。“缺陷-不能说的秘密”本人,是否真有不能说的缺陷,或“缺陷-不能说的秘密”在隐喻其他什么?我不能以此名字而判断。
其次,回应“缺陷-不能说的秘密”的迷茫与疑问:
——关于“真爱的定义每个人不一样,谁又能说自己正经历的是真爱?如果说生死不离,谁又能去证明不离不弃呢?”
就真爱的定义,既然在每个人那里不一样,这就根本是一个无需定义的东西。抑或,唯有每个人自己才能给出“是否正经历着真爱”的答案。而生死不离或不离不弃,更是无需谁证明的说法,因为两人的行为本身就是证明。
我觉得,真爱这玩艺,没有永远不变的爱(或恨),也没有永恒的生或死,只有不变的聚散离合。我们不用证明什么,惟有接受人生的无常。
——关于“一个女孩子,我不想全身心投入男女之情,可是我每次都那么在乎,好像我整个一个缺爱型。怎么办呵?”
实际你已经回答了自己问题的症结所在,即你整个像一个缺爱型。当你只把自己放在被爱的位置,而你的心(或感觉)是空的、缺的,自然是很在乎他人给予爱的姿态,在乎感情的获取。但你的“不想全身心投入男女之情”使你陷入了一个爱的怪圈:你欲望着不想努力的硕果。也可说,是守望着不给予投入的收获。
人的基本需求之一,是付出与获取的平衡。收获爱的确是一种饱满的感觉,缺爱也的确是空洞(或饥饿)的感觉。但任何补缺,唯有付出力量去“抓取”才能得以填充。投入与你说的全身心投入是一回事,区别不过是感觉爱的多少。但获取的多少,绝对是跟你实际投入的多少有关呵。
爱的问题上,全心就是真心;爱情关系上,任何一方没有真心或全心去爱,就谈不上关系的建立和发展。不知你,是什么致使不想全身心投入男女感情,又是什么使你像个缺爱型。
如果你曾经全身投入而遭遇过冷漠,或背叛,那么走出爱的悖论可以这样思想:被冷漠或背叛,本不是“全身心投入”的错,而是背叛者还处于无知或懦弱,真爱者无需将“全身心投入”的人生观被他人的无知给删掉。
如果我们曾受过伤,那么伤痛教诲人的,应是疗伤的能力,或是对自我爱的能力的反思,而非因咦废食的不合理教训。
如果问,爱是什么?每个人虽有不同回答,但“爱是真、善、美”是人共同的答案。
每个人也同意这样的看法:善和美的基础是真,而真实的本质是承认人性所有的存在,包括人的缺陷。若能包容自己(或他人)的缺陷,则是人最大的善与美的体现。
在情爱的道路上,我们每个人都应该追问,首先你爱自己吗,包括爱自己的缺陷?如果不能,那么很怀疑你爱他人的真实性。
如果问,缺爱指什么?每个人亦有不同的回答,很多人会认为缺爱是一个人很少获得爱,因此内心极为渴望爱。我认为,缺爱不是少获得爱的暗指,而是缺乏“爱是真、善、美”的意识。一个人有无爱的动机和能力,也不跟获取爱的多少有关,而跟对爱的真善美所含要求的投入多少相关。
如果你说:缺陷--是不能说的秘密,那么我想说:亮出缺陷--是人爱自己的善意,承认缺陷--是人爱自己的一种智慧。
情爱这个人类永恒的话题,注定了人要为她操劳或修缮终生。情爱的获与失,自有其来源和出路,关键在人对爱所持的态度。佛学认为:道不远人,人自远道。如果你是信任自己爱的价值观和爱的能力,那么爱的力量自然萦绕于你的身心,你将会感受(或享受)到自己是一个爱和被爱的人。反之亦然。
(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四川成都蓝天心理咨询机构 熊玲 商业转载,请先联系)
四川成都蓝天心理咨询机构 熊玲 2013.2.21
熊玲相关文章:
情这个东西 若问情为何物,谁也说不太清楚。人类对自然、人文、社会、科技的研究可谓情有独钟,满世界都有这些研究机构,唯独没有情为何物的研究机构。无数反映人类情感的文学、艺术、影视,也只是或真实或夸张地再现了情感生活本身,而无以道清情为何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