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完美犯罪的精神动力学(六)
关键词:乖孩子,攻击性压抑,抚养人,无意识犯罪
(一)关于乖孩子的说法
人们对乖的定义是外形好看、性情可爱、逗人喜欢。那么乖孩子的含义自然就是内外在都令人喜欢的可爱。
这里想说的乖孩子,首先是青春期的孩子。他们被公认的乖表现是:听父母话,脾气好,做事认真,自觉自律,不惹是生非。
常见,父母对自己的乖孩子的心态:欣喜或满足,比较放心却也千万小心的爱护和要求,在人前是说得出口的夸耀。父母对自己不够乖的孩子的心态:恨铁不成钢的恼怒“你看看张阿姨的某某(乖孩子)多有出息,看看你有多么不争气”,在人前谈论起孩子感觉自己矮了一截似的。
据说,中国文化盛出乖孩子,也定会在孩子10几岁时出现叛逆,甚至把青春期定位叛逆期。叛逆本身说明现实关系的扭曲性。冉云飞的《比傻帝国》里有一篇“一个没有童年的民族”,论述了一个民族在专制体制下,其童真情趣是如何集体性地被封杀泯灭。试想,一个没有童年的民族,有多少成年人有过自己的童年,有过属于自己的梦想呢?
有许多关于“目前的中国孩子为什么没有童年”的论述,大致的观点是:“对于中国人,教养人注重的是灌输知识,而不是让学生真正懂得学知识的方法、生存的技巧、处世为人的道理。中国本是礼仪大国,却不得不说这是一种悲哀。由于孩子的全部精力都放在了学习上,他们所学到的都是前人的经验,而没有自己亲身实践,这样一来是束缚了孩子,使他们的童年都活在题海之中”。
人成为社会人的关键期有三段:婴儿期(0—18个月);儿童期(2岁—10岁);青春期(11—18岁)。青春期的乖孩子,有一部分,他们自小到大一直都很乖;有一部分,他们的童年很乖,而他们的现在,要么很不乖(在父母眼里,完全不像过去那么可爱,变得逆反、暴躁、爱哭、撒谎…),要么介于乖与不乖之间的怪异(在父母眼里,不像过去那么听话、活泼,变得低沉、拖延、被动服从…)。这些长大了的乖孩子,反倒令父母头疼或伤心欲绝,孩子是怎么啦?
总之,我们在很多来接受心理咨询的青春期孩子中,发现他们是曾经很乖如今却很不快乐的孩子。且发现,这些不快乐的乖孩子身上,分别或同时有三张面孔:平和,抑郁,谜茫。而这三张脸,均是从小时候开始,其父母或抚养人在他们身上一笔一划勾勒出来的。我想说,那N多“一笔”象征抚养人的观念和意志,N多“一划”象征抚养人的情绪和态度;而那N多N多的“一笔一划”里隐含了抚养人无意识的迫害动机。
(二)乖孩子的三张脸
第一张脸:平和
这个平和不是“淡泊”的宁静,是无奈的淡然。描述一下这张脸:表情淡定,或微笑,或没笑容;他们的情绪状态是稳定的平和,甚至从不发情绪。与人相处时,随和,不多言或健谈,不拒绝请求。他们的个性里多有回避、温顺、服从、依赖他人的认同,需要抉择时,显得随便、接纳度大。这类平和的孩子,当走向社会时,发现自己感受着极不平静的感受……简要说,他们过去是好脾气,如今是脾气糟。
例:Y即将大学毕业,纠结于考研继续读书,还是进入父亲的企业工作?进家族企业有种种好处,是大多数人的意见,不想进,是自己不喜欢经商,想自己走出一条路。但Y不知自己喜欢什么,拒绝父母意愿又担心父母伤心。他说:目前的选择焦虑是表象,自大二以来,感觉自己内心很多冲突,想得多,睡不好,情绪很不稳定,担心自己哪天情绪失控“疯了”。陪同他来咨询的母亲说:孩子从小就很乖,性情平和,不知为什么他像变了个人,我们都不敢跟他说什么,生怕他发脾气。
从人格健康成长的角度,孩子在儿童期本该发展有的自我体验包括:被肯定被信任的自尊感,有满足好奇心之后的掌控感、胜任感、自豪感等,特别是孩子的情绪,是被允许展露和表达,那么他的情感世界就会是丰富而自信的。这些自我感的建立,必需抚养人在孩子的过去,实际给予了他们这些发展所需的环境条件。
平和的乖孩子,至少在关键期无缘这些自我体验。他们的平和,是缺乏自我个性,或掩埋脆弱自我的一种防御。
从许多Y这样的孩子的过去,发现他们的关系模式是——爱的控制与被控制。即,家庭充满着刻画“平和”的笔墨:担心和不允许。是父母对孩子的担心,产生了诸多不许:不许淘气不许逃学不许撒谎不许惹是生非……更夸张的有:不许悲伤也不许生气。说得好听就是,父母以千般努力只希望你阳光开朗,决不让你不开心。这一现象并非夸张,你稍留心会发现许多家长从不会与孩子情感互动,也不会给孩子自我处理情绪的机会,而是一旦孩子有负情绪,他们的反应很极端,要么一个劲地“哄”平情绪,要么“惩罚或恐吓”你不敢再有坏情绪。
Y就说过,他小时在遇到难过时,为不使父母担心,会把不快乐的情绪装在肚子里。有一个初三的女孩说:“我很讨厌母亲管我写作业,但我向她发脾气后,又后悔,觉得发脾气很不好。还觉得,人有欲望是件肮脏的事情。”听到她这个想法,我好一阵心凉。
却不知,平和的乖孩子对愤怒、厌恶、悲苦等情感会视为什么?但可以推测,他们会屏蔽坏感觉,或许会感觉不到这些情绪,或即便感觉到了坏情绪,也会因“肮脏”而隐忍,不去暴露它们。
任何一个人,能做到很自我地表达情感、拒绝要求、反抗他人…是需要能力和勇气的。这背后的动力来源,是人的攻击性本能。攻击性是伴随人成长的必然力量(注:正常的攻击性包括:对拥有的主动性竞争,对被威胁的正常反击)。如果孩子在性格形成的童年,当自我的兴趣或愿望遭遇挫败,不是由他人代劳,而是自己学会以正常的攻击性反应而规避,或化解,那么他就积累有承受和处理风险的经验能力,他的人格结构里就有堪称为“能力和勇气”的自我。
平和的乖孩子,是没有攻击性的。他们早期所受的教育是不允许“攻击或反击”的。严格讲,他们的抚养人或父母的内心,从小就是惧怕和拒绝“攻击”这个词,也不知道什么是成长所需的攻击性,一直以为“回避冲突,万事不争”的平和性格,才是好的。谁料,待孩子走入社会面临竞争或冲突时,才发现,那份平和遮掩不了他们无所适从的焦躁。
这能说明什么呢?只能说,那份平和象征了某些能力的停顿。用精神动力解释,看似完美的平和后面,有一部分动机来自被否认、被攻击的恐惧,“乖”恰能规避这些恐惧;一部分孩子的动力来自被接纳、被认同的强烈需要,“听话”能获取绝对的被认同。以至乖,成为了儿童无意识的引以骄傲(我好)的目标,也成为了父母教子的理所当然的标杆。
这里隐含的代价,是孩子性格中代表“能力和勇气”自我的丧失。从这一角度, 抚养人的“乖教育”无疑对儿童的成长是一种迫害。虽然是无意的。
想对父母说,如果你因孩子变得“不乖了”而伤心,那么你应觉醒:孩子过去的脾气好,实际是一种情感隔离,情绪被克制了的不正常表现。之所以如此,是你们那超好超大的付出(前面分析到的无意识动机)制约了孩子正常的攻击性、竞争性的发展。孩子如今的脾气糟,恰是一种情绪释放的必然现象。他的坏脾气是在呐喊——不想继续被你们的爱所绑架。
(待 续)
凝视-自恋城堡 马原对儿子的爱连同他的城堡一起出名了。他,曾因著有《冈底斯的诱惑》、《拉萨河女神》等载入当代文学史的小说,被誉为先锋派作家马原、余华、苏童、洪峰、格非文坛五虎。现因《城堡里的马原》(2023.3.22人物专访)而再次闻名,但是遭获的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