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公告: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经典案例 > 亲子教育 >

陈侬:曾轶可,教你怎样做父母

发布时间:2013-06-02 09:49  点击数:
导读:当我第一次在电视上看见曾轶可的时候她正在唱着这首歌《还能孩子多久》,竟然一下就被吸引了,她带着童音颤抖着唱出的歌声,像是某种东西触动了我的心,仿佛时光倒流,童年的记忆被打开,那种无助、渴望、恐惧又无奈的情绪好像又再次涌上了心头。 也许当你还

    作者:陈侬

 

      当我第一次在电视上看见曾轶可的时候她正在唱着这首歌《还能孩子多久》,竟然一下就被吸引了,她带着童音颤抖着唱出的歌声,像是某种东西触动了我的心,仿佛时光倒流,童年的记忆被打开,那种无助、渴望、恐惧又无奈的情绪好像又再次涌上了心头。

   也许当你还是个孩子,记忆中也曾感觉到父母匆匆离去的背影,你像一件玩具又一次被放在了别人的家中,在无助和等待中渴望着父母的身影和拥抱。是的,孩子就像成长中的小树苗,枝干都很细嫩,无论何时都渴望着父母爱的雨露,即使是一个拥抱一个kiss一个电话都会给孩子带来快乐。因为孩子感觉到了父母的爱,而这正是成长最基本的养料与力量源泉。虽然,孩子嘴上不懂得如何表达但是心里却是很想要!

   成长中的孩子很多时候是不懂得友情和爱情有什么区别的,很多时候也会如幼儿般任性撒娇,很多时候玩具就是他们最可以依靠和信赖的朋友,很多时候孩子心里的想法和感觉不知道该用什么样的情绪去表达,作为父母是否真切的去理解和体会过孩子的感觉呢?是否只能用一种成人的思维去嘲笑和责备孩子呢?孩子的玩具可以不要,糖果可以不要,但是父母的爱却是孩子不能不要的。这是多么直白的语言啊!这是一首简单的歌,歌曲的创作者用最稚嫩的声音,却唱出了孩子最真切的心声,有需要、有渴望、有委屈,也有孩子心中对父母不满的小小呐喊!!

   每个人都曾经是孩子,从咿呀学语的婴儿到懵懵懂懂的小孩,经历青春期的蜕变,逐渐成长了为青春勃发的少男少女。当她蹒跚学步,一路走来,长成一个18岁的如花绽放大姑娘的时候,她不仅清楚地知道自己的性别身份——我是一个女孩,也会深切地感受到女性对于异性的吸引力;她不仅清楚地知道自己不再是个孩子,而且会真切地体会到作为父母的那一份爱、一份苦衷、一份期待。她不再像儿时那样任性,不再沉迷于被娇宠的喜悦,当她从孩童的稚气中醒来,突然间便有了成人的思考与烦恼。然而这一切成长带来的必然变化,却取决于一个重要的前提,那就是拥有一份来自父母的正常的爱!而在曾轶可的歌声中,我们感受到了在成长道路上的伤痛与难题。只不过,这是一种可以用歌声表达出来的难题,而不是压抑的伤痛!

    婴儿般的需要——“我还是个孩子,给我个拥抱好不好,不要嘲笑我的偶尔发脾气和
撒娇!”这是对自己内心深处未长大的自我的需要的充分表达,每一个人都存在着这样一
个幼稚的自我,对她的接纳与表达,是自我成长的第一步。
    拒绝长大的任性——“大人们,没什么了不起,满了18岁又怎样!!”从表面上看,
是在表达逆反,其实是以孩子般的任性向父母提出的爱的叩问。父母对于孩子的逆反情绪
的反映,决定了逆反是否需要继续存在。
    无法完成的性别角色的分化——“给我个KISS好不好,把友情爱情的分界线用力的
擦掉。”亲情与爱情是一对孪生姐妹。在孩子眼里,亲情与爱情是缺少区分度的,他们
或者在看似爱情的交往关系中寻求缺失的亲情依恋,或者在亲情关系中寻求两性爱情体
验,这在儿童与青春前期的“父女”或“母子”亲密关系中可以找到充分的证据。如果
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所获得的亲情关怀不够,那么,她进入爱情关系必然存在某种阻碍。
    告别童年快乐时光的无奈——“我的力量不够,头发还没长长,时间就要带我走!”
每一个人都有成长的焦虑。当月流逝我们不再年幼,当某种社会的要求与父母的期待需
要我们告别孩童时代而成为一个懂事的大人时,这种焦虑无奈便成为内心的必然。
    儿童式讨好——“我还是个孩子,别生我的气好不好,玩具给你糖果给你我还是爱
你的!”父母总是拒绝孩子“退行”为小孩,父母总是不切实际地希望是小孩的我们快
快懂事成人,这样的反映方式只能带来一个结果,那就是孩子式的讨好与迎合。许多时
候,孩子为了得到父母的一个赞许或者一个关切,不惜牺牲自己的利益。
    愧疚性冲突人格——“我还是个孩子,给我个电话好不好,虽然我脸上不屑口上随
便,可是心里,好想要!”当父母总是拒绝孩子的需要与要求的时候,孩子就会形成愧
疚性人格,或者形成矛盾性人格,他们表现出一种口是心非的行为式或表达方式。而
这样的冲突表现,本质是担心被拒绝,是对拒绝可能构成的伤害的防御。要不,不愿意
直抒心机呢?

   来自父母的安全庇护、接纳认同、引导支持、无条件积极关注,是超越物质满足的心灵成长养料,是人格完善的基础,是自我成长的前提。然而,这却是很多父母常常忽视的地方。很多人小时候都曾体验过被父母“冷落”的滋味,当父母不在孩子身边,当父母不断地在家中争吵,当父母对孩子的关心只是吃饱饭有衣穿,却对孩子的情绪需求不闻不问,当父母对不同的孩子有“不一样”的表示,这个时候的孩子体会到的是不安的情绪。在这样的环境中,孩子不仅感觉不安全,而且会因为体验到冷落、拒绝而对自己的价值产生怀疑,变得自卑不相信自己。这也是讨好性行为的家庭教育根源。

   为了得到父母的积极关注,孩子有时候会故意的任性发脾气,做出一些出格的行为,以便检验或印证父母是否在意,是否宽容,是否真的爱我。在这样的条件下,父母是否能够准确理解孩子的行为意义,是否能够给予孩子无条件的爱和接纳,是非常关键的家庭教育要素。

   而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有这样的家长,他们把孩子从小就放在祖辈或保姆那里,好像孩子只要有饭吃有衣穿有人带就可以了,不知道孩子还有其他的需要,也不知道对孩子来说他们最需要的是什么,孩子的情绪不重要,孩子的需要也不重要,只要孩子的身体好就行了。而对于一个被情感忽视的孩子,一个拥抱、一个Kiss、一个电话所具有的情感价值,是父母们难以了解的。孩子就像是棵小树苗,当他们还没有长成大树,最需要的就是父母给予他们成长的力量——父母的爱。 而只有感觉到爱的孩子,才能知道自己的重要和价值,才能知道自己是值得被爱的,才能拥有足够的安全感,才有勇气面对未知的世界,才能真正的长大。

   对于青春期的孩子来说,普遍面临一个成长的难题。就好像曾轶可歌中表达的无奈:“我还能孩子多久?我的力量还不够,头发还没有长长,可是时光却在不停的带着我往前走”,在孩子的光环下,孩子还能快乐多久呢?没有长大的小树苗又将如何去面对未来的暴风雨呢?

 

附歌词 《还能孩子多久》

    我还是个孩子 
    给我个拥抱好不好 
    不要嘲笑我的偶尔发脾气和撒娇 
    我还是个孩子 
    给我个KISS好不好 
    把友情爱情的分界线用力的擦掉 
    我还是个孩子 
    别生我的气好不好 
    玩具给你糖果给你我还是爱你的 
    我还是个孩子 
    给我个电话好不好 
    虽然我脸上不屑嘴上随便 
    可是心里 
    好想要

    大人们 
    没什么了不起 
    满了18岁又怎样 
    我还能孩子多久 
    我的温柔不够 
    大人总是把任性都没收 
    我还能孩子多久 
    我力量不够 
    头发还没长长 
    时间就要带我走 
    我还能快乐多久 
    我还能孩子多久

体验新版博客
婚姻家庭
情感困惑
同性恋
婚外情感
强迫症
恐惧症
焦虑症
抑郁症
失眠
职业规划
人际交往困难
情绪疏导
亲子教育
厌学网瘾
成长烦恼
升学压力
推荐资讯

熊玲:自恋的城堡

凝视-自恋城堡 马原对儿子的爱连同他的城堡一起出名了。他,曾因著有《冈底斯的诱惑》、《拉萨河女神》等载入当代文学史的小说,被誉为先锋派作家马原、余华、苏童、洪峰、格非文坛五虎。现因《城堡里的马原》(2023.3.22人物专访)而再次闻名,但是遭获的骂

  • 240846020
  • 128450380